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缺血性心脏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被称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大鼠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大鼠因饲养方便、抵抗力强、易存活、成本较低,且生理解剖与人类相似、来源有保证,成为构建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的常用动物。
品牌 | 其他品牌 |
---|
大鼠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多样,主要基于冠状动脉结扎、缺血再灌注损伤、代谢干预等策略,以下是详细总结:
经典左前降支结扎法
操作步骤:通过开胸手术暴露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观察心肌颜色变紫、心电图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作为成功标志。
优势:病理改变明确(心肌梗死),适用于研究心肌缺血、心衰及药物干预。
注意事项:需严格控制麻醉深度和术后护理,避免胸腔积气导致死亡;模型稳定性较低,需较大样本量筛选。
存活率与成功率:传统方法存活率约50%-70%,改进术式(如免气管插管)可提升成功率;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可达82.76%。
减负荷模型
联合异位心脏移植:在结扎LAD基础上,通过异位移植心脏实现减负荷,模拟心力衰竭病理状态,成功率为71.43%。
在体模型
关键参数:缺血时间15-30分钟为宜,再灌注15分钟时血清CK、LDH达到峰值。
评价指标: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显示再灌注后心肌坏死面积可达61.1%。
离体模型
Langendorff法: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可模拟缺血再灌注,避免神经体液干扰,但需配合起搏(pacing)以匹配在体模型的梗死面积。
应用:适用于药物筛选及机制研究,如IM-17化合物可显著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
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模型
方法: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mg/kg),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至17.9mmol/L,并伴随S-T段抬高及CK、LDH升高。
适用性:研究糖尿病并发症对心脏的影响,如能量代谢异常(AMPK/SIRT1/PGC-1α通路)。
药物诱导模型
异丙肾上腺素法:联合高脂饮食可建立高血脂背景的缺血性心脏病模型,用于研究中药(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
基因干预模型
病毒载体应用:通过携带PEDF基因的慢病毒(如PEDF-RNAi-LV)干预心肌缺血,探究基因治疗潜力。
病理学:TTC染色显示梗死区呈白色,非梗死区红色;组织病理可见心肌细胞空泡样变及结构紊乱。
功能学:超声或血流动力学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dp/dtmax等指标。
分子标志物:血清CK-MB、及心包液VEGF表达变化用于法医学鉴定和疗效评估。
治疗研究:胚胎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再生和血管生成;丹七片通过调节能量代谢改善心功能。
挑战:需平衡模型稳定性与操作复杂度,例如离体模型虽易重复但与在体生理差异需谨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