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常用动物模型。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特征为肺动脉血管不同程度重建,致使肺血管阻力和右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引发右室功能衰竭。
品牌 | 其他品牌 |
---|
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病理机制和药物疗效的常用动物模型,其特点及机制如下:
剂量与给药途径
常用剂量为50-60 mg/kg,通过单次腹腔注射(如)或皮下注射(如)诱导模型。
亚高原地区研究表明,海拔升高可能增强MCT毒性,最佳剂量需调整至30 mg/kg。
造模时间
注射后14-21天可观察到肺动脉压显著升高(如平均肺动脉压升高≥10 mmHg)及右心室肥厚。
病理变化随时间逐渐加重,包括肺血管肌化、中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代谢与内皮损伤
MCT在肝脏经CYP3A4代谢为野百合碱吡咯,选择性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肿胀、坏死和脱落。
内皮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促炎因子(IL-6、TGF-β、IL-17)表达升高。
信号通路异常
涉及BMPRII、p38 MAPKα、NF-κB、PI3K/Akt/mTOR等通路,导致肺血管重塑、平滑肌增殖和纤维化。
TGF-β/Smad通路激活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如Collagen I/III、α-SMA)。
血流动力学与右心衰竭
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压(MPAP)及右心室压力(RVSP)显著升高,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增加。
长期模型可出现右心纤维化和舒张功能障碍。
优势
操作简便、成本低、重复性好,能模拟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等临床特征。
局限性
单独MCT诱导的模型以强烈炎症为主,与特发性PAH病理差异较大,常需联合低氧或其他干预以更贴近临床。
物种差异明显,大鼠效果稳定,小鼠效果欠佳。
血流动力学: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右心室压等。
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肺血管肌化、中膜厚度,Masson染色评估纤维化。
分子标志物:IL-6、IL-17、TGF-β等炎症因子,Collagen I/III、α-SMA等纤维化标志物。
药物评价:如淫羊藿苷降低肺动脉压,丁酸钠抑制右心纤维化,黄芪多糖通过下调IL-17缓解炎症。
基因治疗:miR-133a-3p通过调控TGF-β通路改善血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