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产品简介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多样,主要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免疫损伤、机械损伤或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具体方法的选择与研究目的密切相关。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04-27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问量:2311
详细介绍在线留言
品牌其他品牌

一、传统建模方法

  1. 高脂饲料喂养法

    • 基础方法:新西兰白兔、日本大耳白兔等品种常用,通过长期(8-12周)喂食含胆固醇(0.5%-1.5%)、猪油或蛋氨酸的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和斑块形成

    • 特点

  • 优点:操作简单,符合人类饮食诱导的病理过程,适用于研究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缺点:周期长(需8周以上),内脏脂质沉积严重,动物易继发感染死亡

  1. 高脂饲料结合免疫损伤法

    • 改进方法:在高脂喂养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 mg/kg)或皮下注射维生素D(500,000 IU/kg)加速斑块形成

    • 效果:提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1-2周内即可观察到典型斑块

  2. 机械损伤法

    • 球囊拉伤术:通过颈动脉或腹主动脉球囊导管反复拉伤内膜,联合高脂饮食加速斑块形成。例如,颈动脉球囊损伤后饲养8周可稳定建模

    • 优势:斑块位置明确,适用于研究局部血管病变和干预措施(如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二、新兴建模技术

  1. 基因编辑技术

    • CRISPR/Cas9技术:构建PCSK9点突变或载脂蛋白(如ApoB、ApoE)转基因兔,模拟遗传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 意义:模型更贴近人类遗传性疾病,为靶向药物研发提供平台

  2. 复合模型(高脂+高糖)

    • 糖尿病相关模型:高脂高糖饲料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血液高黏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适用于研究糖尿病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联

三、模型评价与检测

  1. 生化指标:血清TC、TG、LDL、HDL等显著升高是模型成功的关键标志

  2. 形态学观察:肉眼可见主动脉脂质条纹或纤维斑块,光镜下可见泡沫细胞积聚、平滑肌增生及弹性纤维断裂

  3. 影像学技术:MRI可非侵入性检测斑块位置和成分,准确率达80%

四、优缺点与注意事项

  • 优势

    • 兔的脂蛋白代谢(如CETP活性、LDL主导)与人类相似,优于啮齿类动物

    • 体型适中,便于手术操作和多次采血

  • 局限性

    • 需高胆固醇水平才能形成斑块,易导致肝脂肪变性和动物早衰

    • 雌激素干扰:通常选用雄性兔以避免雌性激素的保护作用

五、应用方向

  1. 药物研究:如调脂通脉方可降低斑块内MMP-1/2,改善血管重塑;光甘草定通过p38/MAPK通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2. 机制研究:利用转基因模型探索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

  3. 影像技术验证:MRI和病理对比评估斑块稳定性


在线留言

留言框

  • 产品: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常用邮箱:

  • 省份:

  • 详细地址:

  •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请输入计算结果(填写阿拉伯数字),如:三加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