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绞痛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适用于观察心肌缺血坏死和心肌供氧平衡,也适用于与β肾上腺素受体相关的药物评价和筛选。
品牌 | 其他品牌 |
---|
异丙肾上腺素(ISO)是一种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过以下机制诱导心肌损伤及心绞痛样病变:
心肌耗氧增加:激活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导致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诱发供需失衡。
微循环障碍:激活β2受体引起外周血管扩张,降低动脉血压和冠脉灌注压,减少心肌血供。
氧化应激与钙超载:
ISO增加心肌细胞对Ca²⁺的摄取,导致胞内Ca²⁺超载,损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减少ATP生成。
过量活性氧(ROS)产生,引发脂质过氧化和细胞膜损伤。
炎症与凋亡:通过上调IL-6、CRP等炎症因子,激活凋亡通路(如caspase-3),加剧心肌细胞死亡。
动物选择:常用Wistar或SD大鼠(体重200-250g)、小鼠(如C57BL/6或瑞士Webster品系)。
给药方案:
剂量:大鼠皮下注射4-8 mg/kg,小鼠100-150 mg/kg,连续2天(间隔24小时)。
路径:皮下或腹腔注射,前者更常用以减少局部刺激。
监测指标:
心电图(ECG) :注射后记录肢体导联(Ⅱ、Ⅲ、aVF)和胸导联(V2)的ST段抬高、T波倒置及心律失常。
血清标志物:CK-MB、cT/ nT、LDH在给药后16小时达峰值,提示心肌损伤。
病理检查:48小时后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肿胀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剂量调整:梯度增加每日剂量(如从2 mg/kg逐步增至8 mg/kg)可降低急性死亡率(从80%降至40%)。
麻醉管理:使用乌拉坦麻醉维持半清醒状态,减少应激反应对心脏功能的干扰。
时间窗选择:小鼠模型在连续给药后16小时取材,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稳定。
高度可重复性:操作简便,无需手术,适合大规模药物筛选。
病理相似性:心肌坏死以小灶性分布为主,与人类心内膜下缺血病变相似。
多功能性:可通过调整剂量模拟轻度心肌损伤至急性心肌梗死(AMI)。
机制差异:人类心绞痛多由冠脉狭窄引起,而ISO模型依赖耗氧量增加,病理生理不全一致。
损伤定位模糊:无法精准模拟特定冠脉分支闭塞导致的区域性梗死。
死亡率风险:高剂量ISO(如150 mg/kg)可导致小鼠急性死亡,需谨慎设计剂量。
药物疗效评价
抗心肌缺血药物:如冠心舒通胶囊通过抑制AHR/SRC/ERK通路减少凋亡。
抗氧化剂:茶多酚(EGCG)通过清除ROS、恢复线粒体Ca²⁺稳态发挥保护作用。
抗糖尿病药物:达格列净在非糖尿病模型中显著降低IL-1β和caspase-3水平,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机制研究
能量代谢:异鼠李素通过PPARα/PGC-1α通路调控糖酵解,改善ISO诱导的能量代谢紊乱。
纤维化机制:慢性ISO刺激导致胶原Ⅰ/Ⅲ沉积,可模拟心力衰竭的心肌重构。
技术方法开发
无创评估:结合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如LV compliance下降)。
新型监测导联:V2导联对J点抬高最敏感,推荐用于模型成功率判断。
模型类型 | 异丙肾上腺素模型 | 手术结扎模型(如LAD结扎) | 转基因模型(如ApoE⁻/⁻) |
---|---|---|---|
操作复杂度 | 低(非侵入性) | 高(需开胸手术) | 中(依赖基因修饰) |
病理特异性 | 弥漫性心内膜下损伤 | 区域性透壁梗死 | 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破裂 |
应用场景 | 药物筛选、短期机制研究 | 慢性心衰、血运重建研究 | 动脉粥样硬化长期进程 |
成本与周期 | 低(数天至数周) | 中高(术后恢复期长) | 高(需长期饲养) |
精准剂量-效应关系:探索不同品系动物对ISO敏感性的遗传基础,建立标准化给药方案。
多模态评估体系:整合ECG、生物标志物、影像组学和单细胞测序,全面解析心肌损伤动态。
复合模型构建:结合高脂饮食或高血压诱导,模拟合并代谢异常的心绞痛。
临床转化优化:利用ISO模型筛选靶向β受体下游信号(如cAMP/PKA)的新型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