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BIO14.6地鼠自发性心肌病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肌病研究的动物模型,它能够模拟人类心肌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为研究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平台。
品牌 | 其他品牌 |
---|
BIO14.6地鼠自发性心肌病模型
BIO14.6地鼠是研究自发性心肌病的重要动物模型,其特点及研究进展如下:
BIO14.6地鼠的心肌病由delta-肌聚糖(δ-sarcoglycan)基因突变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突变导致心肌细胞膜上肌聚糖复合体缺陷,引发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钙离子失衡和细胞坏死,最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这是shou个被确认与人类肌聚糖疾病相关的动物模型。
病程分阶段发展:早期(约5周龄)表现为轻度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9周龄后进一步恶化,出现心肌纤维化和炎症。与其他品系(如TO-2)相比,BIO14.6地鼠会经历代偿性心肌肥大阶段,随后才进展为DCM,而TO-2品系直接发展为DCM且无代偿性肥大。
氧化应激与胶原沉积:心肌中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标志物)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胶原含量随年龄增加,以Ⅰ型和Ⅲ型胶原为主,导致心肌纤维化。
TO-2与CHF147品系:均源于BIO14.6,但TO-2和CHF147地鼠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和扩张更显著,可能因基因修饰或环境因素差异导致表型不同。
心肌病类型多样性:同一delta-肌聚糖基因突变可引发不同表型(如BIO14.6的肥厚型与TO-2的扩张型),提示遗传背景或调控通路差异的影响。
基因治疗: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正常delta-肌聚糖基因,能恢复心肌细胞膜结构、改善心脏功能并延长寿命(从平均11个月至22个月以上)。即使对晚期疾病(4月龄)治疗仍有效。
药物干预: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和醛固酮拮抗剂可减少心肌胶原沉积并改善纤维化,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病理进展中的作用。但皮质类固醇(如地夫可特)可能加重病情,需谨慎使用。
机制研究:BIO14.6模型揭示了肌聚糖缺陷如何通过影响细胞膜完整性导致心肌损伤,并阐明了氧化应激、钙调控异常和细胞外基质重塑在心肌病中的作用。
转化医学:该模型为基因疗法、抗纤维化药物及新型治疗策略(如靶向AhR/NF-κB通路)提供了验证平台。
在考试题库中,叙利亚地鼠(特别是BIO14.6品系)被明确列为心肌病自发性模型的选动物,因其遗传背景明确、病理进程可模拟人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