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小鼠心肌病动物模型主要包括 病毒性心肌炎、缺血性心肌梗死(MI)和酒精性心肌病(ACM) 三大类,不同模型的建立方法、病理特征及评价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品牌 | 其他品牌 |
---|
病原体选择:柯萨奇B3m病毒(CVB3m, Nancy株)是常用病原体,通过腹腔注射0.2 ml病毒液(滴度≥1×10⁶ PFU/ml)诱导重症心肌炎。
动物选择:SPF级BALB/c小鼠(4-6周龄,体重18-20 g),雌雄不限但需控制性别变量。
病程特点:
急性模型:感染后6小时体温升高0.9℃,24小时出现心电图异常(ST段抬高、P-R间期延长),2天内死亡率高达27.8%。
慢性模型:感染后持续观察120天,心肌炎发病率49%,部分进展为扩张性心肌病。
生存率与行为学:每小时记录死亡时间,每6小时监测摄食量、活动状态。
心电图监测:感染后24小时心率加快、节律不齐,ST段动态变化反映心肌损伤程度。
病理学分析:
肉眼观察心脏肿大、质地松软,计算心/体重比(慢性模型显著增加)。
光镜可见心肌细胞溶解、炎性细胞浸润;电镜显示线粒体肿胀、肌丝断裂。
免疫标志物:血清IgM阳性率随时间下降,IgG变化不显著。
手术核心: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法为主流技术,需显微操作以提高成功率。
显微技术:在10倍放大镜下分离胸骨旁组织,精准定位LAD(个体差异需校准)。
结扎标志: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交界处,结扎后心肌变苍白、搏动减弱。
替代技术:挤心脏法结合结扎可加速缺血,但需控制力度以避免心室破裂。
功能评估:
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异常(模型组LVEF下降≥30%)。
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弓背抬高≥0.1 mV为急性心梗标志。
病理学验证:
TTC染色:梗死区呈白色(坏死),正常心肌染为粉红色,定量计算梗死面积。
Masson染色:蓝色胶原纤维沉积提示纤维化,FN和COL3A1基因表达上调。
分子机制:梗死区促炎基因(TNF-α、MCP-1)升高,氧化应激标志物(MDA、SOD)异常。
死亡率控制:显微操作可将术后死亡率从40%降至15%,但需熟练技术团队。
个体差异:约20%小鼠存在冠状动脉分支变异,需术前行冠脉造影预筛选。
酒精干预:
液体饲料法:含5%-6%乙醇(体积比)的Lieber-DeCarli配方,持续喂养8-12周。
灌胃法:每日灌胃30%乙醇溶液(5 g/kg),模拟长期酗酒状态。
协同因素:高脂饮食(猪油占比10%)可加速心肌脂肪沉积和纤维化。
形态学:心脏重量增加,心室壁变薄,心腔扩张。
功能检测:离体心脏灌流显示收缩力下降,超声提示LVEF降低。
分子标记:心肌组织ATP合成酶活性下降,PPAR-α通路抑制。
模型类型 | 研究焦点 | 优势 | 局限性 |
---|---|---|---|
病毒性心肌炎 | 炎症与免疫反应 | 病程可调(急性/慢性) | 病毒剂量依赖性高 |
心肌梗死 | 缺血损伤与修复 | 病理贴近临床 | 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 |
酒精性心肌病 | 代谢毒性与纤维化 | 可模拟长期酗酒效应 | 建模周期长(≥8周) |
样本量计算:根据预实验死亡率调整,心肌炎模型需≥20只/组,心梗模型需≥15只/组。
时间节点:
急性心梗:术后24-48小时检测心肌酶谱,7天评估纤维化。
慢性心肌炎:感染后40天、80天、120天分阶段采样。
伦理规范:使用异氟烷麻醉(浓度1.5%-2%),术后镇痛采用布洛芬混悬液。
基因编辑模型:CRISPR/Cas9构建心肌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如Cx43杂合子),研究电传导异常相关心肌病。
多模态成像:微型MRI联合荧光标记技术实现活体心肌损伤动态监测。
类器官整合: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类器官,用于体外模拟药物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