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呋喃唑酮诱导心肌病模型:呋喃唑酮可用于诱导大鼠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通常选用 1 - 2 周龄的 SD 或 Wistar 大鼠。以不同剂量(如 0.30mg/g、0.25mg/g、0.20mg/g)的呋喃唑酮每日灌胃,经一段时间(如 4、8、12、16 周)后,实验组大鼠会出现生长状况差、肢体水肿、站立行走不稳等症状,体重小于对照组而心脏重量/体重比值高于对照组。
品牌 | 其他品牌 |
---|
呋喃唑酮诱导心肌病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实验方法,主要通过长期给药引发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以下是该模型的详细分析:
实验动物选择:多采用SPF级Wistar或SD大鼠,年龄通常为出生后1-2周,雌雄均有使用。部分研究建议尽早给药(如出生后1周)以提高成功率。
给药方案:呋喃唑酮剂量范围在0.15-0.30 mg/g体重,通过灌胃或添加至饮用水中,每周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实验周期一般为8-16周,其中中剂量(0.25 mg/g)灌胃12周被推荐为接近人类DCM的优化方案。
对照组设置:正常对照组通常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处理,饲料条件一致。
心脏结构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率(FS)下降。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升高,形态呈球形扩大。
组织病理改变:光镜显示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灶性溶解及间质纤维化;电镜可见线粒体肿胀、肌丝断裂及核畸形。胶原纤维增生(Ⅰ、Ⅲ型胶原增多)和胶原容积分数(CVF)升高是典型特征。
血液生化指标:血浆中ANP、AngⅡ、ET、TXB2等神经体液因子水平升高,PGF1α/TXB2比值降低。
心肌细胞损伤:呋喃唑酮作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儿茶酚胺清除,导致心肌细胞过度兴奋、钙稳态失衡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纤维化与重塑:血管紧张素II(AngⅡ)水平升高及其受体表达变化促进胶原合成,钙网蛋白-STAT3信号通路参与线粒体损伤和纤维化进展。
优点:操作简便、成本低,病理特征(结构、功能、分子层面)与人类DCM高度相似,适用于药物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局限性:死亡率(10%-26.7%)和成功率(66.6%-73.33%)受剂量、给药时间及动物年龄影响。部分研究提示呋喃唑酮的心脏毒性可能与年龄相关,需严格控制给药时机。
检测技术:超声心动图是评估模型的核心手段,结合心电图、病理染色(HE、Masson、Sirius red)及分子检测(如UPLC-Q/TOF-MS)可全面分析病变。
治疗研究:该模型已用于干细胞治疗、药物(如抗纤益心方)机制探索,显示通过调节代谢通路(氨基酸、嘌呤、硫代谢等)改善心功能。
呋喃唑酮诱导的大鼠DCM模型在模拟人类疾病方面具有较高价值,但其稳定性需通过优化剂量(如0.25 mg/g)、给药周期(12周)及动物品系(Wistar/SD)来实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多组学技术,深入解析心肌纤维化与代谢异常的分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