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高脂饮食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是一种经典的实验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药物干预效果。
article
相关文章品牌 | 其他品牌 |
---|
兔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的经典动物模型,因其脂代谢特点与人类相似:
脂蛋白代谢:兔缺乏肝脂酶,LDL受体表达较弱,对胆固醇清除能力低,高脂饮食后易形成高胆固醇血症。
病理相似性:高脂饮食诱导的AS病变以脂质沉积为主,可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基底动脉,部分方法可形成类似人类成熟斑块。
操作优势:兔体型适中,便于采血、影像学观察(如MRI)及血管介入操作。
饲料配方:
基础配方:1-1.5%胆固醇 + 5-8%猪油/花生油 + 0.5%胆酸钠 + 0.1%丙硫氧嘧啶 + 基础饲料。
改良配方:添加蛋黄粉(7.5%)或维生素D3(加速钙化)。
喂养周期:通常需8-12周,部分研究显示4周可形成早期斑块。
特点:
优点:操作简单,符合人类饮食特点,病变以脂质浸润为主。
缺点:成模时间长(易因感染死亡),斑块多呈黄瘤样,缺乏复杂斑块特征(如纤维帽、坏死核心)。
球囊拉伤法:
步骤:高脂喂养3周后,通过导管对颈动脉或腹主动脉进行球囊扩张,造成内皮损伤。
效果:著加速斑块形成(缩短至4-6周),斑块分布明确,适用于局部病变研究。
免疫损伤法:
方法:高脂喂养期间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BSA)或卵清蛋白,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
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模拟AS的炎性反应特征。
优势:形成成熟斑块(含纤维帽、坏死核心),更接近人类晚期AS病理特征。
高脂+维生素D3注射:
腹腔注射维生素D3(剂量未明确),4周后主动脉出现钙化斑块,血清Ca²⁺显著升高。
高脂+脂多糖(LPS)诱导:
静脉注射LPS(100-2000 ng/kg)联合高脂饮食,通过炎症反应加速斑块形成。
生化指标:
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的5-10倍)。
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
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升高。
病理学观察:
肉眼观察:主动脉内壁黄白色脂纹或斑块。
组织学特征:
早期:内膜泡沫细胞聚集(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多层泡沫细胞)。
晚期:纤维帽形成、平滑肌细胞增生、钙化及坏死核心(油红O染色显示脂质沉积)。
影像学评估:
MRI:可动态观察血管壁增厚、斑块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高脂饮食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优缺点分析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单纯高脂喂养 | 操作简单,成本低,病变符合早期AS特征 | 成模时间长(8周+),斑块稳定性差,易继发感染 |
高脂+球囊损伤 | 快速成模(4-6周),病变定位明确 | 需介入操作,技术门槛高,局部损伤可能掩盖全身性病理 |
高脂+免疫损伤 | 形成成熟斑块,模拟炎性机制,适用于药物靶点研究 | 需多次注射,可能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如肝脏损伤) |
高脂+维生素D3 | 加速钙化,适用于研究血管钙化机制 | 高钙血症可能干扰其他代谢指标 |
基础机制研究:
通过ApoE-/-兔模型(基因编辑)研究脂代谢异常与AS的关系。
利用免疫损伤法探索炎性因子(如NF-κB、IL-6)在斑块破裂中的作用。
药物开发:
抗炎药物(如IL-1β抑制剂)在联合模型中的疗效验证。
基因疗法(如AAV载体递送LDLR基因)的可行性测试。
影像技术优化:
基于MRI的斑块成分分析(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