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1 自体血血栓注入法(autologous blood emboli)
(1)复制方法 大鼠,体重为280~300g,雌雄不拘。准备一个PE-50导管(外径0.3mm,内径0.2mm)经一软管接微量加样器,手术前充满凝血酶(1×1000000U/L)。经腹腔注射戊丨巴丨比丨妥丨钠(按50~60mg/kg体重的剂量)或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后使动物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消毒。取颈部正中切口,钝性分离颈部肌肉,游离出双侧颈总动脉(OCA)、左侧颈外动脉(ECA)。分离、结扎并离断左侧ECA分支,在颈动脉分叉远端7~10mm处用5-0尼龙线将ECA结扎并离断,留取远端线头下拉,使其与颈内动脉(ICA)接近一直线。分离左侧 ICA,轻轻剥离迷走神经,至鼓骨下缘可见ICA惟一颅外分支翼腭动脉,结扎该动脉,使ICA成为CCA颅外惟一保留动脉。用微动脉夹夹闭ICA及OCA,用尼龙线在ECA起始处打一松结,在ECA上距颈动脉分叉约3mm处剪一小口,从此小口将导管插入ECA管腔,并进入ICA,将ECA起始处的尼龙线扎紧以防导管移动及出血。移走ICA上的微动脉夹,继续插入导管约10mm,此时,导管前端距MCA起始部2~3mm。抽取约10μl动脉血进入导管,停留约10min以形成栓子,暂时用微动脉夹夹闭对侧CCA以降低脑血流,然后将导管中的栓子连同约10U凝血酶缓慢注入ICA。5min后移走右侧CCA上的微动脉夹;10min后拔出导管,结扎ECA近端;15min后移走左侧OCA上的微动脉夹,缝合皮肤。单笼饲养。还可参照脑卒中章节中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中的血栓法注入多个血栓栓子。
(2)检测指标
1)行为障碍评分 于注射栓子后3、6、12h观察动物行为障碍的程度并进行评分,将行为障碍分为5级:无行为障碍,0分;左侧Homer征阳性,1分;右侧前肢屈曲,2分;爬行时向右侧划大圈,3分;爬行时向右侧划小圈,4分。
2)大脑动脉环检查 在手术后12h将存活动物断头,取出脑组织,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大脑动脉环及其分支有无栓塞表现。
3)脑梗死体积测定 将脑组织置于-22℃冰箱快速冷冻15min后,由前向后每隔2mm切取组织片7片,置2%红四氮唑(TTC)溶液中37℃孵育30min,不显色部分即为梗死组织。将组织片置入4%甲醛溶液中固定3~5h,在手术显微镜下将每片组织照相,经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各层面面积、梗死面积、结合切片间距计算相应体积(mm3),并计算梗死体积占对侧大脑半球体积的百分比。
4)病理检查 将脑组织置于4%甲醛溶液固定72h,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病理形态及MCA起始部栓子的构成。
(3)模型特点 动物在术后12h之内有死亡发生,死亡率为10%~15%。模型成功率约为总手术动物的60%。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大脑动脉环可看到栓子位于MCA起始处,脑梗死体积面积占对侧大脑半球体积的百分比的45%左右。光镜下可见尾状核、壳核、丘脑前部及外侧部、海马和额顶叶皮质表现为缺血性病变,神经元肿胀、坏死,组织间隙水肿。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栓子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
(4)比较医学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实验动物模型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模型不同,要求脑梗死是由血栓栓子阻塞脑动脉所致。应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损伤颈内动脉可形成血栓,但大鼠脑动脉侧支循环丰富,仅栓塞颈内动脉很难形成的缺血灶。应用化学法直接刺激大鼠大脑中动脉形成的血栓模型需要开颅,破坏了颅内结构的完整性,影响了其实用价值。光化学方法诱导的血栓富含血小板而缺乏纤维蛋白,难以被溶栓药物溶解,因而不宜用来做溶栓治疗的实验。该模型具有以下优点:①直接插管至MCA起始部诱导血栓形成,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稳定。②由凝血酶诱导血栓形成,更接近于临床脑梗死的病理特点,血栓的组成成分与颈总动脉硬化斑块相似。③对溶栓治疗有良好的反应性。
手术失败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手术组的3%左右,由插管时损伤颅内动脉造成。②手术同侧甚至对侧大面积梗死,大鼠在12h内死亡,占10%左右,考虑可能是由于形成了多个栓子而造成多发性梗死。③未形成梗死灶或仅有小灶性梗死,占26.7%,可能的原因是凝血酶扩散,被血液稀释,未能形成栓塞;或形成的栓子自溶,其碎片继续随血流移动,阻塞较小的动脉;或形成的栓子未到达位置,大脑中动脉仍可得到来自大脑前动脉的供血。
总体说来,此模型操作简便,缺血效果可靠,梗死部位恒定,较接近人类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适用于评价溶栓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2 光化学法(photochemistry)
参见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