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1)复制方法 体重200~250g大鼠,经腹腔按0.1ml/kg体重的剂量注射8.5%水合氯醛麻醉,动物行仰卧固定,常规消毒腹部皮肤并取毛;沿腹中线作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和肌肉,游离左侧肾脏,分离左肾静脉,用4-0号手术缝线结扎,然后常规缝合肌肉和皮肤,关闭腹腔。术后动物常规单笼饲养观察,自由饮水及进食。于术后第5、10、15、20及25日动物麻醉后右股动脉放血处死,分离血清作血肌酐(SCr)含量测定;处死前1d在禁食不禁水的条件下,收集大鼠24h尿液测尿规。取左肾组织标本经10%甲醛固定后,作常规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
(2)模型特点 术后第5日,模型动物出现微量镜下血尿(红细胞5~10个/HPF)及微量蛋白尿(+)。随时间延长,尿常规恢复正常。SCr含量自始至终未见异常。术后第5日,外观左肾呈紫红色,明显肿胀;随着时间延长(第10、15、20、25日),左肾逐渐呈灰红色至灰白色,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右肾体积略增,但无其他异常。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第5日,模型动物肾小球淤血,肾间质弥漫性淤血、水肿及灶状出血,肾小管扩张,管腔内可见管型;术后第14日,肾小球淤血、基底膜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性变性、萎缩、管腔扩张,肾间质淤血、水肿减轻,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弥漫性浸润。术后第15~25日,与第10日的病变相似。肾小球发生缺血性改变,肾小管显著萎缩,甚至出现肾小管消失,肾间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灶状浸润伴明显纤维化。右肾组织形态未见明显组织学变化。模型制作方法简便,成本低廉,造模周期短,成功率高,病变稳定。
(3)比较医学 以往的研究表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TIF)的关系,较CRF与肾小球损伤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肾脏疾病研究关注的热点。TIF是临床上多种慢性非肿瘤性肾脏疾病长期迁延,终导致患者出现CRF的主要病理基础。它以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为特征。由于患者发生肾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病程漫长,且病因复杂,再加上取材的局限性,对TIF病理过程进行动态研究比较困难。建立符合临床TIF实际且典型而稳定的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常用包括药物诱导、免疫介导、肾次全切除、单侧输尿管结扎、放射损伤、感染、庆大霉素、腺嘌呤等多种方法来制备 TIF动物模型,但这些模型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其中药物诱导如环孢菌素肾炎、阿霉素肾炎等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且成功率高,但成本高、实验周期长、间质变化较轻。肾全切除可以造成TIF病变,但操作复杂,对动物创伤较大。免疫介导的肾炎模型通过延长致病周期虽然可以得到TIF病变,但难以获得稳定的结果。腺嘌呤致纤维化模型病变稳定,但是需要每天按照动物的体重配药灌胃,操作繁琐,周期也较长。庆大霉素肾小管损伤模型以肾小管上皮急性坏死再生为主,间质纤维化不明显。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通过尿液潴留压迫损伤肾组织导致间质纤维化,时间一般控制在15d左右,如果延长时间,肾实质受挤压变的过薄,但是第15日时,间质纤维化病变不很明显。采用肾静脉单侧结扎方法建立的大鼠TIF模型,属于肾缺血导致的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增生,其肾脏产生的病变与临床上人TIF的病变极为相似,对探讨TIF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